电工基础知识_电工技术-电工最常见电路

当前位置: 电工基础主页 > 配电知识 >

配电系统单相接地故障保护选线装置调查分析(2)

时间:2014-09-21 12:24来源:未知 作者:y930712 点击:
为了避免事故的扩大,需要及时地把故障线路与非故障线路进行区分。在变电站(所)、开关站或发电厂中,若没有安装可靠的单相接地保护选线装置,就需

  为了避免事故的扩大,需要及时地把故障线路与非故障线路进行区分。在变电站(所)、开关站或发电厂中,若没有安装可靠的“单相接地保护选线装置”,就需要人工逐次拉闸停电试查才能选择故障线路,有时甚至要把与母线相连的所有配电线路拉闸停电,才能找出。这样就会造成无故障线路供电的中断,导致大面积停电;同时,也增加了高压开关(断路器)的动作次数,缩短了使用寿命,降低了供电的可靠性和供电量。而在线路上要查找接地点,还需要把众多的分支线路与主线路逐次断开,再用绝缘电阻仪表测量各段或各分支对地的绝缘电阻值,由人工判断故障点范围。这一过程非常复杂,工作量很大;为了人身安全,需要设置多种安全措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资和时间,增加了电力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对人身还具有不安全的隐患。
  综合以上情况说明了:在中性点采用不接地或经过消弧线圈、电阻接地方式供电的系统中,虽然能够延长单相接地时故障线路跳闸的时间;但是却导致了其它多条非故障线路供电的中断,造成了更大范围的停电以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隐患。
 现在国家电监会和电网公司等有关管理部门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农村电网达到99.8﹪和城市电网达到99.9﹪以上才算合格;对每一条线路每年内因故障而导致拉闸停电的次数和时间也有限制,在有些地区就规定了跳闸次数超过限定指标,每次对相关管理单位或个人罚款200元。
  在电力系统中“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保护装置”的应用已经很普及,使许多变电站都已经是无人值班。由于“综合自动化”在小接地电流系统单相接地保护选线方面的解决方案不够完善;所以,当发生单相接地时,还不能及时地把接地故障信息准确地上报给调度监控中心,耽误了线路维护人员对线路故障点的查找和维修处理。曾经在一些地区发生过多起因10KV高压配电线路发生单相接地后未能及时断电,导致了在接地点附近活动的其他社会人员触电死亡的重大事故发生。给供电部门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和经济损失以及不良的社会影响。
  因此,根据国家标准:GB50062-92《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的要求,在 “小接地电流系统”中,使用准确可靠的单相接地保护选线装置是提高发展供电系统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二、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现状
  小接地电流系统单相接地保护选线,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一百多年来在电力生产过程中一直没有彻底解决。国外在上世纪初期就有许多电力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等院校对此项目进行过大量的研究,认识度不但深入,技术方案也越来越多,准确率逐步在提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德国电力工程师巴赫的“首半波”理论和俄罗斯的“无功功率方向”理论。根据这些理论开发出来的装置在电力系统中进行了使用,其选线的准确率可以达到50%左右。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研制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自动选线装置。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却很快,目前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其中,北京电科院、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所、许昌继电器厂等单位,根据零序电流大小的原理,采用灵敏继电器以及晶体管电子保护等技术,通过设定零序电流动作值进行保护选线,先后开发出了多种型号的装置。经过多年的使用其选线的准确率已接近50%。后来,又采用“首半波”理论和晶体管电子技术相结合,生产出了几种不同规格的选线装置,在我国电力系统中进行了推广使用,使选线的准确率比前者又有所提高,可达60%左右。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单片机在我国得到了普及应用。很多科技型企业开始把这种高科技的微电脑技术应用于本领域;同时,根据华北电力学院许元恒教授提出的:“在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的供电系统中,故障线路零序谐波电流的方向与非故障线路零序谐波电流的方向相反” 的理论为依据。先后有多家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发研制出了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尤其是华北电力学院毕业的一批学生,基于这个理论在河北保定、北京等地进行了批量生产,并在电力系统中进行了推广应用,使保护选线的准确率平均达到了70%左右。与前者相比,可靠性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不能满足电力系统的要求。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